欢迎访问中国红色文化党建网
指导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政研会
主管  中国文联
主办  中华五千年动画文化工程促进会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红色揭秘

读懂了这场战斗,你就会明白我们为何能够震慑来犯之敌!

时间:2024-10-14  记者:未知  作者:未知  来源:共产党网  点击: 238 次

1937年9月25日,日本广播电台播报了一个重磅新闻:日本陆军王牌部队、有“钢军”之称的第5师团,在中国山西北部遭遇袭击,部队损失惨重,还有高级军官阵亡。

这个消息一出,顿时引爆日本国内舆论,日本军部十分愤怒,他们给驻扎在天津的华北方面军司令部发出急电,要求华北方面尽快搞清楚事实,并确定阵亡军官的姓名。

这场让日军损失惨重的战役,就是著名的平型关大捷。

image.png

“七七事变”爆发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挑起全面侵华战争,扬言要在3个月内灭亡中国。日军的铁蹄很快攻陷了北平、天津,整个华北平原处于危急之中!他们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入侵山西以后,日军先后制造了40余起惨案,无数无辜百姓倒在了侵略者的屠刀之下。一时间,“恐日病”“亡国论”甚嚣尘上。在此民族危亡之际,打一场挫败日军锐气、大长人民志气、鼓舞全军士气的大胜仗,成为全国人民的殷切期盼。

彼时,日军第5师团长板垣征四郎凭借着多年对中国各关隘和兵力部署的了解,面对雁门关的重兵布防并未强攻,而是选择沿蔚代公路迂回进攻广灵、灵丘,企图夺取防务空虚的平型关,进而向北抄断雁门关守军后路,向南直取太原,吞灭山西,占领整个华北。

山西危急!华北危急!为了保卫山西,八路军115师背负着人民的期望,日夜兼程,开赴晋东北抗日前线。他们的任务是穿插敌后,切断日军涞源、广灵、灵丘三地之间的运输线,并阻击涞源、广灵两个方向增援平型关的敌人。115师政委兼副师长聂荣臻作战前动员,“这一仗必须打胜,打败了或者打个平手都不行!党中央和全国人民都在盼望八路军的第一个战报!”

1937年9月24日,八路军115师参战部队连夜出发,翻山越岭,分头前往预定的埋伏阵地。但不巧的是,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山区夜间寒气逼人,我军战士身上仅有的单衣被雨水完全浇透,而山洪的暴发,致使行军异常困难,有的战士甚至被洪水吞没。但即便这样,他们也没有退缩,而是克服种种困难在天亮前到达设伏阵地。

image.png

25日拂晓,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后续部队乘汽车100余辆,附辎重大车200余辆,沿灵丘至平型关公路由东向西开进。当他们全部进入第115师预伏阵地时,八路军第115师抓住战机,立即命令全线开火。骄横跋扈的日军哪里会想到,有人提前在此处布下了伏击的“口袋”。

伴随着两颗信号弹腾空而起,埋伏已久的我军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日军顿时被打得人仰马翻,乱作一团。但是,在短暂的混乱之后日军也很快恢复了指挥,并依托汽车等掩体向我军阵地疯狂扫射。为了重挫日军队伍,无数士兵抱着手榴弹奔向日军辎重车,与敌人同归于尽。

而随着战斗的进行,我军武器射程短、弹药少的劣势也逐渐暴露了出来。为了避免更大的牺牲,我军指战员决定立即发起冲锋,战士们在冲锋号声中以猛虎下山之势冲入敌阵,与日军展开激烈的白刃肉搏战。

image.png

战斗进行得极其惨烈,悲壮的镜头一个接着一个。我军战士有刺刀的拼刺刀,没刺刀的用砍刀,有的战士连砍刀都没有,就徒手和敌人厮拼扭打。炮火连天中焦土四溅,勇士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

彼时,战士们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消灭鬼子,全歼敌人”。于是,连长牺牲了由副连长代,副连长牺牲了由一排长代,一排长牺牲了由二排长代,排长没了就由班长顶上。就这样前仆后继、英勇斗争,很多连队伤亡过半,却依然坚持与日军顽强拼杀。

最终,历时6小时,我军凭借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战斗精神取得平型关战役的胜利。这一战共歼灭敌日军1000多人,击毁敌人汽车100余辆、大车200多辆,缴获火炮两门、长短枪1000多支以及其他大量的军用物资。

血与火的碰撞,折射出意志和精神的力量;巨大胜利的背后,是我军将士不畏强敌、浴血拼杀的结果。在民族危亡之际,这场大胜好比一剂强心针,极大地提振了民众的抗日信心。这一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击了日军的狂妄气焰,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打出了中国人民誓将日寇逐出中国的决心与信念。战役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于26日致电115师:“庆祝我军的第一个胜利。”

image.png

实践证明,危难面前,唯有勇往直前,逆行而上方能迎来光明、赢取最后的胜利。而翻开我军辉煌的战史,以劣势胜优势的案例又何止平型关战役。狭路相逢勇者胜,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军人血性胆魄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军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正是这无形利剑和胜战基因,曾弥补了我军武器装备的不足,屡屡把不可能变为了可能,使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挺起了脊梁。


上一篇:抱歉暂无数据

特荐文章

推荐文章

通知公告

更多>>

时政要闻

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首页
  Copyright©2019-2023 中国红色文化党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2551号-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