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红色文化党建网
指导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政研会
主管  中国文联
主办  中华五千年动画文化工程促进会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红色文化

回馈家乡的诗文

时间:2023-11-01  记者:李德金  作者:未知  来源:中国红色文化党建网  点击: 444 次

家乡,总是与想念、思念、怀念、挂念串联在一起的。一个人只要是从家乡出走的,不管到哪里,不管在外面混的如何,哪怕是“功成名就”,享有“高官厚禄”,也离不开摆脱不了对家乡的眷恋。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的张佳周,才把人生80多年积淀下来的感悟、畅想,化作一篇篇充满“土腥味”的诗文,以赞美家乡,回馈家乡,表达对家乡的爱!

用诗文思念家乡,这是一种方式,但这种方式往往容易引起共鸣。前几天,我打开友人馈赠的张佳周著的《泥啊士呀苦哟甜啦》诗文集,仔细读来受益匪浅。全书共8辑145页,载有大大小小散文诗和散文作品上百篇。其中,着墨最多的是他的第一家乡——安徽省芜湖市,其次是第二家乡——北京市。那些用农村生活积累写成的诗写成的文,就好像是在写我的农村生活经历,是在写我对家乡的怀念,我对家乡的感恩!张佳周与我一样,从小在农村长大,是穿着开裆裤上学的农村娃。他对农村生活了如指掌,对家乡的一草一木记忆犹新,颇有研究。他在作品中描述的莲藕、花生、苦瓜、西瓜……的景物景象,都是以物以景喻人,以物以景言志,表达心中的家乡是原始的美,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在卷首,当我一口气读完《莲藕》《花生》《苦瓜》《西瓜》这4篇散文诗时,深深感到我们两人同是农村人同在人民日报社工作,他所在的安徽省与我所在的江苏省又是邻居,他的家乡——芜湖市与我的家乡——南京市相距不过百十公里,两地物产基本相同,都是鱼米之乡,为什么他在城市生活几十年之后,还能持笔写出这么美的诗文来呢?而我却不能呢?关键在于他是一个有心人、细心人、爱琢磨人,会用哲人的眼光去观察分析社会,观察分析世界。否则,他怎么能写出这样琅琅上口的散文诗呢!他用俗语、谜语、口头语、比喻句、排比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刻画、描写“出污泥而不染”“洁身自好”的莲藕——“看,白藕、绿叶、红荷花,水乡画卷;啊,映日荷花、荷塘月色……诗化人间!”“淤泥是水土天然融汇,是藕的生命线……哪怕是一段藕节,翻山越涧——入了泥宫,也能绽放万朵莲花向云天……”不但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画面感,而且文字简洁明快。全诗12句,共百字,就把莲藕的生存习性、生存环境、生存价值共同演绎的顽强生命力和高贵之处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欣赏这些散文诗,怎能不向往“荷塘月色”,不向往“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

图片(1).png 

图为张佳周新著

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言简意赅,风趣幽默,是张佳周著书立说的一个鲜明特点。他当过农民,做过工人,在人民日报社工作多年,编辑、记者是他的本职工作;业余时间,他写过《李苦禅传》(合作)《土生土长》《步趋集》等著作。其行文如同他待人接物一样干脆利索,从不拖泥带水。这次新近出版的《泥啊士呀苦哟甜啦》诗文集,秉承了他一贯的写作风格。在这部作品中,散文《篱笆——随想录》是一篇极其代表性的作品。它全文大概1250字,从写家乡的篱笆,引起一串串联想——篱笆,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是普遍存在的……篱笆,应是中国这片土地上最早的建筑物,简陋的,身份极低的建筑物……篱笆,是毫不掩饰的、公开的“豆腐渣工程”……篱笆,是最简便的,原始的分界线……篱笆,是脆弱的防护物,或者说只是象征意义的防护物……篱笆,若要扎实、牢固,桩的挺立、支撑,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篱笆”发出的一系列深度思考,把“篱笆”的引申意义写得淋漓尽致。从小至家乡的人情冷暖、“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大到反腐倡廉、国家安危、国家统一以及国际风云变幻,都借助“篱笆”一一表现出来了。可谓是身处北京“站得高看得远”——虽然作者今年已近耄耋之年,但他的家国情怀,还是那样“楚楚动人”,令人心生敬佩!

农村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也是琳琅满目的。这为张佳周创作大量作品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从1957年他在安徽省级文学刊物《江淮文学》上以“甲由申”笔名发表反映家乡革命斗争时期的短篇小说《白河岸上》开始,先后又以多种笔名发表过散文、杂文、小说、诗歌、传记文学等许许多多的作品,包括在人民日报社工作、生活近60年在各种报端、刊物上发表的作品。这些作品大都以农村社会生活为背景,从农村写到城市,从家乡写到北京,从北京写到全国,旨在讴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农村和城市所取得的日新月异的伟大变化。在《向往新疆》这篇作品中,作者用三个:“新疆是个好地方唻!”赞一声“亚克西!”我心向往……以渲染和强调对新疆的爱!文笔流畅、奔放,妙趣横生,像随笔又口语化,艺术感染力极强。请看:吐鲁番葡萄熟了,我想在绿葡萄架下乘一乘凉;哈密的哈密瓜采摘了,我想去瓜地搂一搂瓜秧。我想到和田枣林帮打枣,我想到乌市巴扎学烤馕。我家乡棉花提篮摘,放眼新疆,万顷棉田卡车运装。“新疆是个好地方唻!”赞一声“亚克西!”我心向往……可以说,这种写法就是自由体白话诗。它自成一体,流淌的是一种自然美!

爱用自由体、白话文、口头语、歇后语、楹联赋诗撰文,是张佳周的一种习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在他新著《泥啊土呀苦哟甜啦》一书里,这种手法比比皆是。从北京成首个“双奥之城”,中国成无疟疾国家,到抗疫新冠胜利,再到“让我一生看个够!”让我老了也离不开,呵,报纸,缘分啦!既消磨了我生命中多少时光,又给我的生命历程源源活力——时至今天,还在防止我的老年痴呆,延缓我的衰老……每一篇诗文里都可以找到这样的生动案例。从这些勤于笔耕掏心窝的话语中,不难看出作者今后还要发挥“余热”,继续为家乡为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这就是张佳周在第二家乡——北京写这部著作的初衷!



作者: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中国红色文化党建网编委李德金


特荐文章

推荐文章

通知公告

更多>>

时政要闻

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首页
  Copyright©2019-2023 中国红色文化党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2551号-3      

Baidu
map